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及性能评价标准 T/CECS 704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erik johansson压力测试图室内室外 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及性能评价标准 T/CECS 704

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及性能评价标准 T/CECS 704

2024-07-10 2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及性能评价标准 T/CECS 704-2020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及性能评价标准

Testing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buildings air tightness

T/CECS704-2020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施行日期:2 0 2 0 年 1  1  月  1  日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615号

关于发布《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及性能评价标准》的公告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协字[2017]031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的《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及性能评价标准》,经本协会建筑环境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组织审查,现批准发布,编号为T/CECS 704-2020,自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2020年5月29日

前言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协字[2017]031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6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压差法、示踪气体法、检测报告。

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环境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清华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省建筑工程设计院

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开发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柯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邹瑜  董宏  张寅平  端木琳  季永明 刘月莉  胡颐蘅  马晓雯  杜小光  潘振 李泽奇  武军  李迪  郝翠彩  王超 马扬  杨玉忠  李守立  谭伟  李晓旭 修志刚  庄梓豪

主要审查人:夏祖宏  曹阳  钱美丽  段恺  由世俊 彭梦月  张辉

# 1 总则

1.0.1  为规范建筑整体气密性的检测及性能评价方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整体气密性的检测及分级。

1.0.3  建筑整体气密性的检测及性能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建筑整体气密性  air tightness of building envelope

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

2.1.2  压差法  fan pressurization method

利用鼓风设备造成室内外压力差,根据不同压差下送风量的大小,测量建筑整体气密性的方法。

2.1.3  示踪气体法  tracer gas method

在待测空间通入适量示踪气体,根据示踪气体浓度随时间的衰减程度,测量建筑整体气密性的方法。

2.1.4  建筑容积  indoor-volume of building

待测建筑所包含的内部体积,用建筑的使用面积乘以空间净高得到。

2.1.5  测试空间容积  volume of testing space

扣除测试空间中结构构件体积后的建筑容积。

2.1.6  测试压差  test pressure difference

测试过程中的实际室内外压差。

2.1.7  渗漏量  air flow rate

测试过程中,在室内外压差作用下流经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空气体积。

2.1.8  示踪气体背景浓度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of the tracer gas

示踪气体释放前,待测空间的示踪气体浓度。

2.1.9  示踪气体目标浓度  target concentration of the tracer gas

测试开始前,待测空间中示踪气体所需达到的最低浓度。

2.1.10  换气次数  air change rate

一定压差下,单位时间内建筑气密区的渗漏量与测试空间容积的比值。

2.1.11  自然压差下的换气次数  air change rate at the natural pressure difference

当室内外温差和室外风速满足一定条件时,建筑在门窗关闭、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换气次数。

# 2.2 符号

2.2.1  通用符号

AE——围护结构表面积;

AF——地板净面积;

H——空间净高;

Nn——自然压差下的换气次数;

T0——标准状态下空气的绝对温度;

Te——室外温度;

Ti——室内温度;

υe--室外风速;

Vt——测试空间容积。

2.2.2  压差法测试的符号

Cenv——正(负)压测试的气流系数;

C+(-)——正(负)压测试时的渗漏系数;

n——正(负)压测试的气流指数;

N50——整栋建筑在50Pa压差下的换气次数;

Ns50——测试空间在50Pa压差下的换气次数;

——测试空间内外压差为+(-)50Pa下的换气次数;

Pe——测试结束时室外大气压力;

Ps——测试开始时室外大气压力;

—一测试空间内外压差为+(-)50Pa下的渗漏量;

qa·50一一测试空间内外压差为50Pa下围护结构单位面积的渗漏量;

—一正(负)压测试时,通过围护结构的空气流量;

qm——在规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的测量空气流量;

qr——与测试压差对应的空气流量;

q+(-)—一正(负)压测试时,△P压差下的渗漏量;

ρc——标定时通过风机的空气密度;

ρm一一测试时通过风机的空气密度;

△P—一测试工况的实际压差;

△P0·s(e)——测试开始(结束)时零风量压差平均值;

—一测试结束时零风量正(负)压差平均值;

一—测试开始时零风量正(负)压差平均值;

△Pm一—测试工况的测试压差。

2.2.3  示踪气体法测试的符号

C0一—示踪气体背景浓度;

Cout——示踪气体室外浓度;

Ctarget——示踪气体目标浓度;

ti——测试开始时刻至第i个记录点的时长;

Vtarget——示踪气体释放量。

# 3 基本规定

3.0.1  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应按建筑类别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建筑类别应按内部空间的形式分为A、B、C三类,且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由一个或多个容积小于2500m3的小空间组成,且所有小空间的容积之和超过建筑总容积的80%,应为A类;

2  建筑中某一个空间的容积超过建筑容积的80%,应为B类;

3  A、B类以外的其他建筑,应为C类。

3.0.2  建筑整体气密性测试方法可分为下列4种:

1  方法Ⅰ:采用压差法一次性对整栋建筑或建筑中最大的空间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整栋建筑的换气次数。

2  方法Ⅱ:采用压差法从每5层建筑中选择1层进行测试,测试建筑面积不小于测试层面积1/8的小空间,其中建筑底层和顶层必须测试,测试结果按测试空间容积进行加权平均,取加权平均值作为整栋建筑的换气次数。

3  方法Ⅲ:采用示踪气体法对建筑中最大的空间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整栋建筑的换气次数。

4  方法Ⅳ:将建筑空间分割为若干个体积小于60000m3的空间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按测试空间容积进行加权平均,取加权平均值作为整栋建筑的换气次数。

3.0.3  不同类型建筑整体气密性测试方法的选择宜符合表3.0.3的规定。

3.0.4  测试设备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3.0.5  新建建筑的整体气密性应采用竣工验收前的整体气密性测试结果进行分级,建筑整体气密性等级可按自然压差下的换气次数(Nn)分为8级,并按表3.0.5确定。

# 4 压差法# 4.1 检测条件

4.1.1  测试空间室内外温差与测试空间净高的乘积不应大于250m·K。

4.1.2  测试期间,室外风速不应大于3m/s。

# 4.2 试验准备

4.2.1  建筑的测试空间容积(Vt)、围护结构表面积(AE)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空间容积(Vt)应取地板净面积(AF)与空间净高(H)的乘积。计算时,应减去空间中结构构件的体积;不应减去围护结构中的孔洞体积;不应减去空间中家具的体积。

2  围护结构表面积(AE)应为分隔测试空间和非测试空间(包括室外、相邻房间等)的所有围护结构的总面积。计算时,应包括所有与测试空间接触的墙面、地面、楼屋面的面积;包括室外地坪以下的墙面和地面的面积;计算采用围护结构内部尺寸,不应减去其中内围护结构与外围护结构连接处的尺寸。

4.2.2  建筑构件的启闭状态应按表4.2.2的要求进行调整。

4.2.3  检测设备应安装在测试空间的建筑开口处,并应对设备与建筑的连接部位进行密封。

4.2.4  室内外温度和压力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点应避免阳光直射和风机气流干扰,距离风机2m以上;

2  应在被测空间中部布置室内温度测点;

3  应在被测空间外侧并联布置室外压力测点。

4.2.5  室内外压差应调到60Pa以上,利用红外热像仪或烟雾发生器等对本标准第4.2.2条中需要封闭的建筑构件的密封情况进行检查。当发现密封缺陷时,应重新密封。

# 4.3 测试

4.3.1  测试前,应测试零风量下设备安装处的室内外压差,当30s内正负压差的平均值均不超过±5Pa时,记录测试开始时零风量正压差平均值(△P+-0·s)、压差平均值(△P0·s)、室内(外)温度[Ti·s(Te·s)]、室外风速(υe·s)及室外大气压力(Ps)。

4.3.2  测试应以室内外压差50Pa为中心点,选取5个测试工况,相邻测试工况室内外压差的差值不应小于5Pa,且不宜大于10Pa。应记录每个工况的测试压差(△Pm)、空气流量(qr)、室内(外)温度[Ti(Te)]、室外风速(υe)。

4.3.3  5个工况测试完成后,应再次测试零风量下室内外压差,当30s内正负压差的平均值均不超过±5Pa时,记录测试结束时零风量正压差平均值(△P+-0·e)、压差平均值(△P0·e)、室内(外)温度[Ti·e(Te·e)]及室外风速(υe·e  )。

4.3.4  第一次测试结束后,应按本标准第4.3.1条~第4.3.3条再进行一次反向压差测试。

4.3.5  当正、负压测试结果相差超过10%时,应重新进行测试。

#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1  压差测试时,各测试工况的实际压差(△P)和通过围护结构的空气渗流量(qenv)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P——测试工况的实际压差(Pa);

△Pm——测试工况的测试压差(Pa);

△P0·s——测试开始时,30s零风量压差的平均值(Pa);

△P0·e——测试结束时,30s零风量压差的平均值(Pa);

q-3/h);

q+3/h);

T0·e——室外空气的绝对温度(K);

T0·i——室内空气的绝对温度(K);

q3/h),按式4.4.1-4计算;

q3/h);

ρ3),按照本标准附录B的方法计算;

ρ3)按照本标准附录B的方法计算。

4.4.2  压差测试的气流系数(C2)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N——测试工况的个数,无量纲;

C3/(h·Pan)];

n一—正(负)压测试的气流指数,无量纲;

r2——回归公式的相关系数,无量纲。

4.4.3  压差测试的渗漏系数(CL)和渗漏量(qL)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C-——负压测试时的渗漏系数[m3/(h·Pan);

C+——正压测试时的渗漏系数[m3/(h·Pan);

T0——标准状态下空气的绝对温度,取293.15K;

q-—一负压测试时,△P压差下的渗漏量(m3/h);

q+——正压测试时,△P压差下的渗漏量(m3/h)。

4.4.4  测试空间在50Pa压差下,围护结构单位面积的渗漏量(qa·50)可按下式计算:

4.4.5  测试空间在50Pa压差下,正负压测试的换气次数(N+-50)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N+--1);

q+-3/h),按本标准公式(4.4.3-3)计算;

V3)。

4.4.6  测试空间在50Pa压差下的换气次数(Ns50)应按下式计算:

Ns+-50)/2         (4.4.6)

式中:Ns-1);

4.4.7  整栋建筑的换气次数(N50)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Ⅰ类测试方法时,整栋建筑的换气次数应按下式计算:

Ns50      (4.4.7-1)

式中:N-1);

2  当采用Ⅱ类测试方法时,整栋建筑的换气次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Ns-1),按照本标准第4.4.6条计算;

v3)。

4.4.8  当测试期间室内外平均温差小于3K时,自然压差下的换气次数(Nn)可按下式计算:

Nn=N50/21        (4.4.8)

式中:N-1);

4.4.9  测试建筑的整体气密性能宜按本标准第4.4.8条的规定计算自然压差下的换气次数Nn进行分级。

# 5 示踪气体法# 5.1 检测条件

5.1.1  测试期间,室外风速不应大于3m/s。

5.1.2  示踪气体宜采用二氧化碳(CO2),也可采用六氟化硫(SF6)。

5.1.3  现场应布置搅拌风扇。

# 5.2 试验准备

5.2.1  测试前,建筑的测试空间容积(Vt)应按本标准第4.2.1条的规定计算。

5.2.2  建筑构件的启闭状态应按本标准第4.2.2条的规定进行调整。

5.2.3  现场示踪气体浓度测点的数量应根据测试空间容积和净高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空间容积小于或等于1.25万m3时,至少应设5个测点;

2  测试空间容积大于1.25万m3、小于或等于6万m3时,容积每增加2500m3,应增设1个测点;

3  测试空间容积大于6万m3时,应至少设30个测点;

4  测点沿高度方向分层布置,每层高度不宜大于7m;

5  每个测点代表的体积宜一致。

5.2.4  测试期间,应记录测试空间内、外温度(Ti·s、Te·s),室外风速(υe·s)。

# 5.3 测试

5.3.1  测试前,应测量建筑内的示踪气体背景浓度(C0)和示踪气体室外浓度(Cout)。

5.3.2  示踪气体的目标浓度(Ctarget)应符合表5.3.2的规定。

5.3.3  测试所需的示踪气体释放量(Vtarget)应根据示踪气体的目标浓度和背景浓度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V3);

Ctarget一—示踪气体目标浓度(ppm);

C0——示踪气体背景浓度(ppm);

V3)。

5.3.4  当选取的5个测点的示踪气体浓度与5个测点平均浓度的偏差小于10%,且超过目标浓度时,认为测试空间内示踪气体混合均匀,可开始测量。若30min后仍未均匀混合,应重新释放示踪气体并调整搅拌风扇使测试空间内示踪气体混合均匀。

5.3.5  测量开始后,应每5min记录1次各测点示踪气体浓度,并持续记录6h。

# 5.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1  测试空间在自然压差下的换气次数(Nn)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N-1);

ti——第i个记录点距开始测量时刻的时长(h);

C(ti)——开始测量后,第i个记录点对应的测试空间内示踪气体浓度(ppm);

Cout——室外示踪气体浓度(ppm);

n——室内示踪气体均匀混合后的记录点数,无量纲。

5.4.2  测试建筑的整体气密性能宜根据自然压差下的换气次数Nn进行分级。

# 6 检测报告

6.0.1  采用压差法进行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检测报告应包含下列信息:

1  工程概况及建筑信息等;

2  检测时间及室内外温度、风速、大气压等;

3  检测依据的有关标准及委托方提供的技术资料;

4  检测仪器名称及型号;

5  检测前后自然压差平均值、压差-渗漏量曲线图、围护结构单位面积渗漏量、气流系数、气流指数、渗漏系数、回归公式的相关系数等检测数据及结果;

6  建筑换气次数和相应的建筑整体气密性等级;

7  建筑外立面、检测设备现场安装图等现场检测图片;

8  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批准人员的签字。

6.0.2  采用示踪气体法进行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检测报告应包含下列信息:

1  工程概况及建筑信息等;

2  检测时间及室内外温度、风速、大气压等

3  检测依据的有关标准及委托方提供的技术资料;

4  检测仪器名称、型号、示踪气体类型;

5  检测前后自然压差平均值、示踪气体背景浓度、室内示踪气体浓度平均值、室外示踪气体浓度平均值等检测数据及结果;

6  建筑换气次数和相应的建筑整体气密性等级;

7  建筑外立面、检测设备现场安装图等现场检测图片;

8  检测人员、审核人员和批准人员的签字。

# 附录A 检测仪器

A.0.1  建筑围护结构气密性能检测中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合格证、校准证书或测试证书。

A.0.2  检测的仪器仪表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校准。

A.0.3  压差法检测仪器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A.0.3的规定。

A.0.4  示踪气体法检测仪器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A.0.4的规定。

# 附录B 空气密度的计算

B.0.1  空气的饱和水蒸气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Pvs一—饱和水蒸气压力(Pa);

T——空气温度(℃)。

B.0.2  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Pv——水蒸气分压力(Pa);

ф——空气相对湿度(%)。

B.0.3  空气密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ρ——空气密度(kg/m3);

P——大气压力(Pa)。

# 本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 条文说明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及性能评价标准

T/CECS704-2020

条文说明

# 1 总则

1.0.1  本条主要阐明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在于规范建筑围护结构的气密性能测试和评价方法。建筑整体气密性的检测和评价采用统一的方法,可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比性,保证建筑整体气密性能的设计水平、建造水平。

本标准中包括压差法和示踪气体法两种测试方法。针对这两种测试方法,国外主要的标准是Thermal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Determination of air permeability of buildings-Fan pressurization ISO9972:2015和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ir Change in a Single Zone by Means of a Tracer Gas Dilution ASTM-E741-2011。国内相关标准是等效采用ISO9972:2006/AMD1:2009的《建筑物气密性测定方法 风扇压力法》GB/T 34010-2017。本标准是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对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作出了规定,并对两种方法的检测条件、检测过程、数据处理中宜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内容作出了规定。

此外,本标准还对两种方法测试结果的转换条件和方法作出了规定,提出了基于自然压差下换气次数的建筑整体气密性分级评价方法。

1.0.2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气候区的居住、办公、商业、旅游、旅馆、教育、体育、医疗、通信、机场、车站等各类建筑的整体气密性能检测和分级。对于工业建筑也可以参照本标准的规定执行。

#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建筑整体气密性可表征建筑物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漏量。在ISO9972:2015中,英文表述是“air permeability of buildings”,在《建筑物气密性测定方法风扇压力法》GB/T 34010-2017中将其翻译为“建筑物气密性”。本术语的英文表述与《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一致。

本标准中采用“建筑整体气密性”作为术语是考虑了国内表述建筑物气密性能的习惯用语。中国在建筑中提出气密性问题是从建筑门窗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国内建筑多为砌体或混凝土结构建筑,门窗材料多为木、钢。建筑中的气密性问题主要集中在门窗上。1986年国家就发布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 7107-1986。之后,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对建筑气密性能的规定主要是对外门窗气密性的要求。随着门窗气密性能的逐渐改善,由于建筑围护结构其他部位造成的建筑气密性能降低逐步显现。国内开始关注包括门窗气密性能在内的建筑物整体气密性能。为了强调与“门窗气密性”的差异,通常使用“整体”二字进行强调。

# 3 基本规定

3.0.1  中国人口多,城镇建设用地有限,城镇建筑以大型建筑和高层建筑为主。受检测方法、测试能力和建筑内部空间形式的影响,大体量建筑整体气密性的测量往往存在测试工作量大、测试时间长、测试精度相对较差,甚至无法测试的情况。为了降低建筑整体气密性测试的难度、提高测试结果的可比较性、实现对大体量建筑的测试,本标准按照建筑空间形态,对建筑进行分类,并规定不同的测试方法。

A类建筑主要是住宅、宾馆、办公楼等。其空间特征是整栋建筑由多个重复出现的小空间组成。B类建筑主要是体育馆、音乐厅、电影院等。这类建筑中,一个主要空间的容积占建筑总容积的绝大部分,其他辅助房间围绕主要功能空间布置,空间容积占比较小。本标准将A、B类之外的建筑都归为C类,例如:有中庭的商场等,可将其看作是A、B类建筑的组合,其空间特点是既有重复出现的小空间,又有容积很大的单一空间,两种空间容积占比相当。

3.0.2  为了突破压差法测试设备能力的限制,解决大体量建筑的整体气密性测试问题,本标准除了将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压差法作为检测方法外,还引入了示踪气体法进行大体量建筑的整体气密性测试。本条按照建筑空间类型和两种测试方法的特点,对测试进行了分类。

分类测试的总体思路:以实现对建筑整体气密性评价为目标,在保证测试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较性的基础上,抓住影响待测建筑整体气密性的主要因素,适当降低测试难度和工作量,适应工程检测应用需求。方法的选择上优先采用压差法,以示踪气体法作为补充。测试主要针对建筑的主要空间和构造部位,化整为零,降低难度和工作量。

3.0.3  本条按照建筑类型和待测试的建筑状况规定应采用不同的整体气密性测试方法。目前,建筑整体气密性测试最常用的是压差法。按照国内外主要设备的测试能力.并考虑待测建筑整体气密性的分布范围,当建筑整体气密性非常好时,建筑容积超过70000m3后压差法无法进行测试。当建筑整体气密性较差时,压差法能够测试的建筑容积还要减小。因此,本标准将上述容积适当降低,选择建筑容积60000m3作为压差法测试的上限。

条文中“方法Ⅰ无法测量”是指当测试设备输出的风量达到45000m3时,仍然无法在测试空间内外产生超过60Pa压差的情况。

按照本条的规定,建筑整体气密性测试方法应描述为:X类建筑方法Y测试(其中:X按照建筑分类分别为A、B、C;Y按测试方法分别为Ⅰ、Ⅱ、Ⅲ、Ⅳ)。

手术室、洁净厂房等对气密性有特殊要求的单一空间房间可采用方法Ⅰ或方法Ⅲ进行测试。分户或分室设置气密区的建筑应采用方法Ⅱ进行测试。

3.0.4  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正确评价建筑的气密性能,并便于在不同测试之间进行比较,需要对测试设备的精度和误差进行规定。

3.0.5  本标准根据目前已经完成的建筑整体气密性测试结果数据,并参考德国建筑法规中对建筑整体气密性的要求,将建筑整体气密性等级按照自然压差下的换气次数划分为8级。

气密层的设置和施工质量是保证建筑气密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气密层施工完毕后进行整体气密性测试可以及时对气密层的施工质量进行检验,若存在问题可以立刻修补。气密层施工完毕后,建筑还要进行装饰工程等施工。后续施工应当注意对气密层的保护,避免破坏气密层影响建筑的整体气密性。在所有施工工序全部完成后,建筑竣工验收前进行气密性检测,可以对建筑投入使用时的气密状态进行正确评价,是保证建筑整体气密性能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标准规定进行分级时所采用的建筑整体气密性测试结果应为所有工序全部完工后,竣工验收前进行测试的结果。

分级时主要考虑到国内建筑能够达到的换气次数。同时,兼顾国外设计标准对室内换气次数的要求。例如:德国现行标准中用到的50Pa下的3.0h-1、1.5h-1、0.6h-1等,以及未来需要达到的2.0h-1、1.0h-1、0.3h-1等,其中:50Pa下0.3h-1的气密性水平对应8级,3.0h-1对应3级。

采用自然压差下的换气次数进行分级,一方面可以将建筑整体气密性与建筑能耗、室内空气品质控制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示踪气体法测试得到的直接是自然压差下的结果,无需进行复杂的换算。

由于压差法测试在室内外大压差的作用下测试精度易于控制,且积累的实测数据较多,研究和应用较为充分。因此,本标准优先采用压差法,并给出了一定测试条件下,将压差法测试结果转换为自然压差下换气次数的方法。

# 4 压差法# 4.1 检测条件

4.1.1、4.1.2  风速和建筑室内外温差会造成建筑物内外之间的“自然压差”。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其影响就越大。因此,应尽量选择无室内外温差以及无风或微风条件下进行测试。

室外温度较低时,建筑室内的热空气会上升,导致通过建筑物上部的渗透处流出,而在建筑物下部,室外冷空气通过渗漏处流入。在此条件下,建筑物上部区域形成超压,即正自然压差,下部区域则形成负压差的低压。温差越大,建筑物高度越高,自然压差也越大,因此在测试时,应考虑室内外压差及建筑物高度的综合影响。

在风力影响下,建筑物迎风面将形成负压,即负自然压差;在背风面会形成正压,即正自然压差。室外风力越大,影响建筑物迎风面的自然压差就越大,导致测试时的误差增大。

室外风速测点为建筑物迎风面中点处,在距地面1.5m,距墙面1m的位置。建筑高度超过24m时,尚需测量顶层迎风面中点,距墙面1m处的室外风速。测试期间,各测点的风速均应满足要求。

# 4.2 试验准备

4.2.1  计算建筑测试空间容积时,应减去建筑内部梁、柱、墙、楼板等结构构件的体积,应减去外围护结构中门窗洞口的体积,不应减去室内家具的体积。

地板净面积是测试空间内部所有的地板的总面积。

4.2.2  建筑中的配电箱、消防箱等在进行测试期间应保持正常使用状态,不应进行密封处理。

4.2.4  室内温度测点的布置要考虑室内温度分布的影响,测点应能够代表室内温度的平均状况。在测试空间的建筑外侧均应布置室外压力测点,以保证室外压力测试能够反映测试空间外侧的压力状况。测点应避免受到空气流动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 4.3 测试

4.3.1  在测试时间30s内,零风量下室内外压差的测试记录间隔不宜大于1s。

4.3.2  建筑室内外高压差的测量精确度比低压差的测量精度高,因而测试时.应尽量在高压差下进行。针对大型建筑,应选用大功率、高风量的风机或采用辅助风机来满足风量的要求,测试工况的室内外压差最低不宜小于30Pa。

4.3.4  为了全面反映建筑围护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气密性能,本标准采用正、负压分别进行整体气密性检测,取两次测试的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正压检测是鼓风机向室内鼓风,使得室内压力上升;负压检测是鼓风机向室外鼓风,使得室内压力下降,从而在房间内外产生压力差的检测方法。

4.3.5  建筑渗漏点在正、负压测试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渗漏状态。因此,正、负压测试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当正、负压测试结果差异过大时,往往是由于室外环境对测试产生了影响,或建筑孔洞的封堵质量不佳造成的。因此,需要重新检查孔洞的封堵情况,并在室外条件符合要求的情况下重新进行测试。

#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2  本标准给出了用正、负压测试时记录的参数计算气流系数和气流指数的计算方法。由于通过围护结构的空气流量(qenv)与气流系数(Cenv)、气流指数(n)、测量压差(△p)间符合如下函数关系:

qn      (1)

因此,可以根据公式(1)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如:Excel)进行回归分析,拟合出气流系数和气流指数,并得到拟合直线的相关系数。

当n在0.5~1之间,r2≥0.98时,表明该次测试的质量较高。

4.4.3  本条规定了压差测试的渗漏系数和渗漏量的计算方法。当测试是在50Pa压差下测试时,相应的q-+-+50。

4.4.8  通过对不同类型渗漏点在不同室内外工况下的模拟计算表明:N50/Nn的比值随着室内外自然压差的增大而减小。在7200个工况的计算结果中,95%的计算结果N50/Nn的平均值为20。按照计算结果回归得到的公式计算,当室内外温差小于3K、室外风速小于3m/s时,N50/Nn的最小值18、最大值24、平均值为21。因此,本标准中近似取N50/Nn间的换算系数为21,但须满足压差法测试时室内外温差小于3K的条件。

# 5 示踪气体法# 5.1 检测条件

5.1.2  二氧化碳(CO2)是经常用于房间换气次数的示踪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及其浓度测试仪器的价格较低,便于大量使用。此外,也可采用六氟化硫(SF6)进行测试,六氟化硫在空气中的背景浓度低、干扰少,利于保证测试精度。

5.1.3  现场布置搅拌风扇是为了使室内示踪气体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多个试验表明,没有风扇进行搅拌,室内示踪气体很难达到混合均匀。风扇应当均匀设置在测试空间中,并且能够形成扰动整个空间的气流。搅拌时可以结合烟雾发生器调整风扇的位置。当测量开始后,搅拌风扇的风速应低于3m/s。

# 5.2 试验准备

5.2.3  室内设置多个示踪气体浓度测点是为了检验房间内示踪气体浓度的均匀性,ASTM-E741-2011要求均匀性检验测点数量不少于5个,因此本标准中测点数量最少设置为5个。由于示踪气体法测试对象多为大空间,建筑高度比较高,考虑到高度方向上的均匀性,因此提出了每7m为一个测试层的要求。测点数量应随测试空间容积的增大而增加,因此本标准中设置当测试空间容积大于1.25万m3,小于或等于6万m3时,容积每增加2500m3,应增设1个测点。为了避免测试空间容积过大时布点数量过多,对于容积超过6万m3的房间提出了最少设置30个测点的要求。

# 5.3 测试

5.3.2  SF6目标浓度选取为100ppm是考虑到《双层玻璃幕墙热性能检测  示踪气体法》GB/T 30594-2014中平均浓度不低于50ppm的要求,CO2目标浓度选取为5000ppm考虑到室外浓度的10倍以上,换气次数的测量误差较小。

5.3.4  由于现场布置的测点数量比较多。试验开始时检查所有测点的浓度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测试开始时,只需要检查最下层和最上层两个交叉的对角测点及中间层中心点处测点的浓度即可。

5.3.5  表1给出了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ir Change in a Single Zone by Means of Tracer Gas Dilution ASTM-E741-2011标准中对示踪气体衰减法测试中总记录时长的要求,总记录时长随着换气次数的减小而增大,当换气次数为0.25h-1时,总记录时长应不小于4h。由于我国目前不少建筑的换气次数小于0.2h-1,在本标准中设置了记录6h的时长要求。ASTM-E741-2011中要求总测点数不少于5个,每5min记录一组示踪气体浓度是为了减小拟合时的误差。由于测试时关门关窗,当测试人员在房间外不能实时获取房间内的示踪气体浓度时,需进入房间导出数据确认示踪气体浓度是否均匀,此时房间内的示踪气体浓度会由于门窗开启造成干扰,因此需重新释放示踪气体,并经过30min使其充分混合。

# 5.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1  在测试期间,测试空间内示踪气体浓度按指数衰减,测试空间内外示踪气体浓度差值的自然对数ln[C(t)-Cout]与时间t可按线性处理,斜率即为换气次数Nn的相反数。换气次数Nn亦可使用Excel等统计软件拟合得到。

# 6 检测报告

6.0.1  工程概况及建筑信息包括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委托单位、检测单位、建筑名称、建筑类型、建筑高度、建筑面积、测试空间净面积、测试空间容积、建筑外表面积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